守立德树人初心 育卓越财经英才
——西南财经大学“十三五”本科教学成就巡礼
“十三五”时期,学校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引领“新财经”一流人才培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近年来,学校人才培养成果丰硕、令人瞩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2项;入选国家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基地、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12个专业获批国家级别、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5门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本科毕业深造率保持在40%以上,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等国内外高水平竞赛中获奖1100人次;会计学在中国内地高校中首家通过AACSB商科和会计双认证,工商管理获EQUIS再认证和中国高质量MBA认证,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作为全国首批试点专业通过国家教育部门人文社科类专业认证;2018年新一轮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获专家高度评价。
立德树人 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坚持德才兼修、以德为先,树立“五育并举”育人理念,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立德树人“第一主课”,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思政示范课建设,获批首批省级思政课“名师工作室”、“思政课先进建设单位”、“三全育人”示范院系、建设校内“红色文化走廊”、VR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基地,“飞夺泸定桥”实验教学项目获立省级思政课虚拟仿真实验重点项目,多措并举促进思政课队伍整体成长。推进课程思政育人,落实课程思政建设方案,抓好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建设,完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近年来我校思政课教师在全国各类思政课教学竞赛中率获佳绩,荣获教学标兵、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2018年王翔宇获第四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思政组一等奖,2019年刘君涵老师入选教育部思政课“百人巡讲团”。选树吴刚等32名课程思政优秀教师,“财政学”等5门课程获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思政教育改革经验被《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国家级媒体多次报道。
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持续深化“1+3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着力构建“四位一体”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体系,精心打造“一校多品”“一院一品”“一社一品”校园体育文化氛围。通过"教会、勤练、常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近年来,获全国大学生网球锦标赛冠军和四川省大学生足球、篮球、健美操和游泳比赛等国家级别、省级以上奖励200余项。
强化美育育人工作。出台加强新时代美育工作实施细则,设立艺术教育中心,实施美育课程质量提升计划,开设高水平公共艺术课程,打造文化艺术类品牌社团,举办草坪音乐节、“金色之秋”艺术团、话剧年度大戏等品牌文化活动,连续举办30届校园大学生艺术节,校园美育深入人心,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持续提升,先后荣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00余项。
构建劳动教育育人体系。紧扣以劳动价值观为核心的“五大劳动教育目标”,统合“四大劳动实施体系”,完善“四大劳动教育保障体系”,在培育“价值观”、建好“金课群”、开展“实践系”、打造“共同体”上下功夫,打造“5+4+4”劳动教育模式。2019年发起成立财经高校劳动教育联盟,主办“财经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论坛”、“展艺术之花,品劳动之美”主题插花比赛、“劳动教育实践,学生厨神争霸赛”等活动,探索财经高校劳动教育创新之路。
改革创新 提升卓越人才培养能力
实施全周期通识教育。坚持“通专融合”培养理念,开展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综合改革,实现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优化通专融合课程体系,把通识教育理念融入专业课程建设,深度挖掘专业课程中的通识教育元素,建设《现代科技与人工智能》等9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优化“川渝地区通识教育联盟”运行机制,创新跨校跨区域协同新模式,该成果获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实施三类人才培养计划。实施经管学术型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构建“理论基础+科研训练+社会实践”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实施“金融+X”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以光华实验班、经管实验班等为载体推进“跨学科课程优化+小班化研讨教学+综合实践能力提升+创新创业训练”四大改革,培养复合型拔尖人才。实施国际组织人才专项培养计划,设立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实验班,打造海外实践课堂,创新“外语+专业+国际组织”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2020年,获批教育部“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首批基地。
深彻转变课程教学范式。全面践行“教学学术观、学生主体观、学习协作观”理念,建立“研究性教与学”模式,推广小班化教学、混合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推进学业考核方式改革,加大过程性考核比重,探索实施等级制评价,淡化学生片面追求分数意识,优化学生评优评奖制度。开展全校性教育思想大讨论,举办2届“教学节”,开展“光华教学论坛”20期,改革成果形成了“巴掌教学”等新模式,被中国青年网等多家媒体报道。
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课程—训练—竞赛—实践”四位一体的全链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举办四届“鲲鹏创业实验班”,组织学生赴剑桥大学学习创新创业课程,培养“西财创客”118名。加强创新创业课程和教材建设,获批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8门,出版创新创业教材9本。拓展校内“一圃一园两基地”创业实践平台,与香港金融数据公司建成“FDT创新工场”。设立1亿元“西财—黑马”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成功孵化项目53个。获批“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优化科教融合育人机制。以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为载体,选聘项目负责人开设科研训练类课程、学术写作课程和学术训练营,将科研项目转化为人才培养项目。依托“中国家庭金融调查”创新“教师指导+硕博带队+本科生全程参与”实践育人模式,累计派出14000余名学生参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紧紧围绕中国现实和鲜活实践育人,引导学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教学基本状态、学生评教、学情调研、听评课、专业评估认证等为基础,打通信息集成与利用全链条,形成“目标导向+过程控制”闭环式质量监控体系。设立学生课程咨询委员会,构建多元化教学质量队伍,优化学院年度教学考核。实行教师教学综合考评,促进“评训赛”有机融合,推进“管办评”联动改进。打破教学与科研成果认定壁垒,完善教学荣誉体系,营造一流质量文化。
与时俱进 引领“新财经”一流人才培养
当前,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改变和重塑财经领域的内涵和外延,引发、催生“新财经”。2018年,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担负起引领‘新财经’的时代责任,主动引领‘新财经’”。学校积极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以“新财经”引领本科教育,打造一流人才培养新高地。
构筑“新财经”人才培养体系新高地。出台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推进“1+N”系列改革。实施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版,构建书院制、导师制、完全学分制、项目制“四制协同”新机制,实施小班化、个性化、智能化、本硕博贯通化等的“五化联动”新模式。探索“新财经+新工科”建设,与电子科技大学共同设立“金融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联合学士学位项目,采用“1+1+1+1”方式培养,共同培养创新型金融科技人才。
探索“新财经”教育教学改革先行区。以“智能+”和“物联网+”改造传统专业,面向经济、行业、科技发展前沿布局新专业,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金融科技、人工智能等5个专业。聚焦大数据思维和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构建“财经理论+数据算法+模拟建模+机器学习+场景运用”的新财经课程体系。实施新时代经济与管理系列精品教材建设工程,出版一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现代金融学、工商管理等一流教材。
打造“新财经”产学研协同育人示范区。以创始成员身份加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国际风险数据分析联盟CDAR实验室,与成都市、美国道富银行联合创办金融科技国际联合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与中国建设银行、阿里云、钉钉等一流企业合作搭建产学研育人平台,将优质社会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依托四川省、成都市与学校三方共建的交子金融科技创新研究院,主办国际金融科技论坛、夏令营和学科竞赛,“成都八零国际大学生金融科技产品与研发大赛”被业界誉为“金融科技黑客马拉松”。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西南财大将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坚决打赢一流本科教育攻坚战,加快建设国际知名财经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